老张在微信上给我转了个养生公众号文章,附言:“你看看人家王总,周末又带老婆孩子去露营了。” 我盯着手机屏保上2015年的结婚照,冰箱运作的嗡嗡声突然变得特别刺耳。

“你是不是除了同事和客户,就没别的微信好友了?” 上周三晚饭时,妻子掰着空心菜突然冒出这句。她倒不是怀疑什么,就是觉得我年过四十后活得像个定时关机的机器人——每天通勤、加班、刷短视频,唯一的社交是业主群催缴物业费。
说实话,我们这代男人挺魔幻的。二十岁时在聊天室能同时跟三个姑娘侃大山,三十五岁后却连小区邻居姓什么都懒得问。上周五加班到十点,站在写字楼落地窗前刷朋友圈,看到大学时追过的女生在郊区民宿包院庆生,九张图里八张是不同面孔的笑脸。突然意识到:我的“附近的人”列表里,最近半年常联系的除了外卖骑士,就是快递驿站小哥。
中年男人的社交癌,不是不想交朋友,是连在哪里交都忘了
尝试过很多方法。老陈拉我去过两次商会联谊,满屋子交换名片谈项目,像极了线下招标会;跟着健身教练跳了三个月尊巴,结果发现学员全是接送孙子的阿姨。最尴尬是上个月,被下属拉着去年轻人说的“剧本杀”,当95后DM喊我“大叔要不要反串女角”时,我盯着手表盼着老婆查岗电话。
转机来得挺偶然。公司新来的95后项目经理有次聊起,他们团队开发的“夜聊”App正在做同城功能内测,塞给我邀请码时眨眨眼:“李总,试试看,和您当年混聊天室差不多意思。”
当匹配铃声响起的瞬间,我攥着手机冲进了卫生间
下载时手速快得像做贼。真人认证比想象中严格——不仅要刷脸识别,还得按照指令做随机动作。但就是这个环节让我稍微安心:至少屏幕那头不会是机器人或者照骗。
同城附近匹配开启后,地图上浮出很多带着职业标签的头像。划到第三个就遇到个有趣简介:“38岁,野生吉他手,能教《成都》也能修老家具”。这比朋友圈里那些只会转发中年养生秘籍的强多了。
但真正让我愣住的是快速约会功能。某个周三加班夜,随手点了“15分钟视频聊天”模式。匹配成功的提示音响起时,我正端着枸杞茶要喝,差点把保温杯摔了。
镜头那边是个穿机车夹克的大哥,背景是摆满模型的工作室。“我55了,儿子和你差不多大。”他笑着调整摄像头,“别紧张,就是聊聊天。”原来他是退休工程师,最近在找同城牌友。那晚我们从田宫模型聊到各自父亲的老怀表,约好周末去他工作室拼新到的蒸汽船——这是三个月来,我第一次在非工作场合和陌生人说这么多话。
有些体验,必须亲自试过才知道多反常识
你以为视频交友是年轻人的专利?真正用起来才发现,我们这辈人反而更放得开。至少不用像年轻人那样纠结美颜滤镜开几级——我的眼袋和皱纹在镜头里坦荡荡,对方也是素颜穿着家居服。有次匹配到同小区的单亲爸爸,两人开着视频各自在厨房炒菜,他教我怎么让回锅肉不柴,像极了大学宿舍夜谈。
现在我的周末行程表突然满了:上周末和吉他手老刘在车库改造成的工作室修老樟木箱,这周三约了机车大哥们去郊县跑山。老婆最近常盯着我手机偷笑,她不知道的是——在这个能看见真人动态、附近活动和真实职业的交友圈里,我终于找回了二十岁时那个背着吉他敢随便敲陌生人家门的自己。
昨天深夜又点开同城频道,刷到住在隔壁栋的摄影老法师刚发的星空图。给他发了句私信:“张老师,下周能不能教我怎么拍猎户座?”
五秒钟后手机亮了:“阳台见,现在就能教。”
我抓起外套时,妻子在卧室里喊:“大半夜去哪呢?” 我系着鞋带大声回:“去隔壁栋拜个师——就是上个月在业主群跟你吵架的那个601!”
听见卧室传来憋不住的笑声时,突然觉得这个秋天不太冷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