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

晚上十点半,我第N次刷着朋友圈。
老张又在晒他家娃的奥数奖状,李总在某个酒局上红光满面。我瘫在沙发上,衬衫领口松了两颗扣子,肚子上的赘肉提醒我——今年四十五了。
老婆带着孩子回娘家已经三天。这三天里,我吃了六顿外卖,看了四部烂片,和家里的猫大眼瞪小眼。最后那部电影看到一半,我忽然把遥控器一摔:“他妈的,这日子过得连小区保安都不如!”
保安老王至少还能和遛狗的大妈聊几句。
而我呢?大学毕业二十年,混了个不大不小的公司中层。年轻时那些称兄道弟的朋友,现在要么忙着给孩子攒学费,要么在某个饭局上交换名片。上次同学聚会,大家互相扫码加微信,结果到现在都没人说过一句话。
这就是中年男人的真实世界——通讯录里躺着五百个“好友”,深夜里想找个人说句人话都没有。
(二)
上个月和老婆吵架,她说我越来越闷:“你现在除了工作就是刷手机,连个能喝酒的朋友都没有。”
我嘴硬:“那是成熟了,谁还整天吃喝玩乐?”
其实心里在咆哮:我去哪儿找? 酒吧?那是我这年纪该去的地方吗?健身房?每次去都被私教追着买课。同城活动?上次参加个读书会,全场就我一个四十岁以上的男性,小姑娘看我的眼神像在看变态。
直到某个加班的深夜,我在手机上乱翻,偶然看到一个叫“密友”的App。简介写得很实在:“给忙碌的都市人一个说真话的地方”。
死马当活马医吧。下载,注册——等等,还要真人认证?对着摄像头摇头点头,我差点以为在办银行业务。但转念一想,至少说明对面不是机器人。
(三)
第一次打开那个一对一视频聊天功能时,我手都在抖。
万一匹配到熟人怎么办?万一对方是个托儿呢?万一...没等我万一完,屏幕亮了。
对面是个看起来三十出头的男人,背景是个乱糟糟的书房。“哥们,你也熬夜啊?”他先开了口,声音带着点疲惫。
那一晚,我们聊了两个小时。从孩子的叛逆期聊到房价,从职场瓶颈聊到中年发福。他和我一样,是个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中年人。挂断前他说:“老哥,下次再聊,比和我老婆说话还痛快。”
那一刻我忽然明白,我们需要的不只是交友,而是被理解。
(四)
后来我试了快速约会功能。不是你们想的那种相亲,更像是“限时倾诉”。每次匹配15分钟,聊得来就继续,聊不来就散,谁也不耽误谁。
最神奇的一次,匹配到一个同小区的邻居。我们在超市见过无数次,但从没打过招呼。视频里他指着我的书架:“你也喜欢《三体》?”
现在每周三晚上,我们都会在小区门口的烧烤摊碰头,喝两杯啤酒,骂骂老板,聊聊孩子。这种同城附近匹配的功能,居然让我在住了八年的小区里找到了酒友。
老婆回来后惊讶地发现,我居然有了“夜生活”——虽然只是和几个老男人吃烧烤。她说:“你最近气色好多了。”
能不好吗?心里憋着的话有地方说了。
(五)
当然也有翻车的时候。
有一次匹配到个年轻人,开口就问年收入。我直接挂了。还有次对方背景音太吵,像在菜市场。但大部分时候,这个一对一视频交友的体验超出预期。
特别是那次和个五十多岁的老哥聊天,他在工地包活,我在写字楼上班,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。但说起孩子高考,我们居然能聊到一块去。他说:“我儿子要是能像你这样坐办公室就好了。”我说:“我儿子要是能像你那样实打实干工程就好了。”
看,每个中年男人都在羡慕别人的生活。
(六)
现在我还保持着每周视频聊两三次的习惯。不像年轻时玩社交软件非要约见面,就是纯聊天。有时候和远在另一个城市的人聊聊天气,有时候和附近的人吐槽物业。
上周老婆好奇,凑过来看了一眼:“你们这些老男人还挺会玩啊。”
我得意地晃晃手机:“这叫中年男人交友新方式。”
说真的,这个年纪了,谁还指望在网上找到什么灵魂伴侣?我们要的不过是在加班后的深夜,在孩子吵闹的周末,在老婆唠叨的间隙,找个能说句真心话的地方。
你不用假装成功,不用端着架子,甚至可以穿着睡衣、顶着乱发,和屏幕那头同样疲惫的人说一句:
“哥们,都不容易啊。”
后记:
昨晚又匹配到一个刚失业的兄弟,四十岁,不敢告诉家人。我们聊了半小时,最后他说:“谢谢老哥,心里舒坦多了。”
挂断视频,我看着窗外。这个城市有无数亮着的窗户,每扇后面可能都有个和我一样的中年人。
如果你也在深夜感到孤独,别刷朋友圈了——那里只有别人想让你看到的生活。找个能说真话的地方吧,同城交友不该是年轻人的专利。
毕竟,人到中年才明白:有个能随时说话的人,比有个能随时借钱的人还难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