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

老陈又在群里发牢骚了。
凌晨一点半,他传了张泡面照片,配文:“第十三个加班的夜晚,连楼下便利店阿姨都问我是不是失恋了。”
我回他:“你倒是想失恋,那也得先恋一个啊。”
他发来一串省略号。
这是我们几个三十多岁男人的常态——工作像一团湿透的棉被,压得人喘不过气,生活却像一潭死水,连个能聊天的异性都没有。不是没试过交友软件,但左滑右滑半天,匹配上了聊两句就冷场,要么就是对方头像漂亮得像网红,一问就是“哥哥帮我冲个业绩”。
老陈说:“我现在宁愿对着客户假笑三小时,也不想再匹配到一个‘机器人’。”
我懂他。中年男人交友,要的不是套路,是真实。
2.
上个月,我表弟来我家吃饭。这小子二十五岁,手机叮咚响个不停,一会儿约打球一会儿约宵夜。
我酸溜溜地说:“你行情挺好?”
他嘿嘿一笑,把手机递给我:“哥,你用用这个。”
那是个我没见过的社交 App,图标挺简洁。他指着“同城附近匹配”的按钮说:“你看,这里能直接看到附近的人,不是那种虚的头像,是真人认证过的。”
我挑眉:“又是那种‘速配’的?”
他摇头:“不一样,这个能直接一对一视频,不见真人不开聊,省得你瞎猜。”
3.
说实话,我一开始是抗拒的。
我这人有点“镜头恐惧症”,连公司开视频会议都得先捯饬半天头发。但某个周五晚上,我加班到十点,回家对着空荡荡的客厅,突然有种说不出的烦躁——难道我的社交圈,就只剩下同事和外卖小哥了?
心一横,下载了表弟说的那个 App。
注册时要真人认证,对着摄像头眨眼摇头,我心里嘀咕:“搞这么麻烦?”但转念一想,至少能筛掉一堆假账号。
完成认证后,我随手点了“同城交友”的专区。系统推荐了几公里内的用户,有个叫“林姐”的简介吸引了我:“喜欢爬山和纪录片,周末偶尔做烘焙。”
不像二十岁小姑娘的“可盐可甜”,反而让人感觉真实。
我犹豫了半天,没发文字,直接点了“视频聊天”。
4.
现在想想,那可能是我今年最冲动的决定之一。
视频接通的那一刻,我手忙脚乱地把泡面碗推到一边。镜头那边是个扎马尾的女生,看起来三十出头,素颜,穿着家居服,背景是书架。
她笑:“第一次用视频功能?”
我尴尬:“这么明显吗?”
她说:“你镜头对着天花板呢。”
我们聊了四十分钟。从加班吐槽到最近看的《繁花》,从爬山路线聊到哪家面包店的羊角包好吃。没有查户口式的“你做什么工作”“收入多少”,就像和一个认识很久的朋友闲聊。
挂断前她说:“下周末我们几个同城的朋友去徒步,你要不要一起来?”
我愣了两秒,说:“好。”
5.
后来我才知道,这个 App 的快速约会功能帮了大忙。
不是那种尴尬的八分钟轮转相亲,而是系统每天推荐几个真人认证过的用户,可以选择文字或视频短聊。合眼缘就继续,不合适就跳过,像开盲盒,但至少保证是“真人”。
老陈听说后也试了试,上周他匹配到一个开咖啡馆的女生,两人聊了十分钟咖啡豆烘焙,直接约了周末去她店里尝手冲。
他回来后在群里感慨:“真人视频聊天最大的好处是什么?是你能看到对方笑的时候有没有鱼尾纹。有鱼尾纹的,大概率不是骗子。”
我笑到捶桌。
但说实话,这种“眼见为实”的踏实感,确实是文字匹配给不了的。
6.
当然也有翻车的时候。
有一次我匹配到一个自称“喜欢读书”的女生,结果视频一开,她背后书架上的书连塑封都没拆。聊了五分钟,她开始推荐“稳赚不赔的理财项目”。我立刻点了举报。
但正因为有真人认证和一对一视频的门槛,这种账号很快就被处理了。
比起那些用网红照片骗你聊三天三夜的平台,至少这里的大多数人,愿意把真实的自己放在镜头前。
7.
上周末,我和林姐那群朋友去爬山了。
一共六个人,三男三女,都是在 App 上认识的。我们从山脚爬到山顶,聊工作、聊生活、聊为什么单身。
一个女生说:“我之前总觉得附近的人不靠谱,但现在觉得,能在一个城市呼吸同一片雾霾,也是缘分。”
大家都笑了。
下山时我和林姐落在后面,她说:“其实很多人不是不想谈恋爱,是懒得重新介绍自己的人生。”
我点头。对于中年男人交友来说,最累的不是付出时间,而是付出时间后发现自己被骗了。
8.
现在我还用着那个 App,但不那么频繁了。
有时候加班累了,会随机匹配个同城用户视频聊天,听陌生人讲讲他们的日常——有个刚退休的大哥在学钢琴,有个女生在筹备自己的烘焙工作室……
这些碎片化的交流,像在沉闷的生活里开了扇小窗。
老陈最近不泡面了,改研究咖啡拉花。他说:“至少现在周末有人约我喝咖啡。”
而我终于明白,社交软件不该是 desperation 的出口,而是你真实生活的延伸。
如果你也厌倦了左滑右滑的虚假游戏,不妨试试直接点开那个视频按钮——
见面不一定有故事,但至少,你能看见一个真实的、活生生的人。
在同一个城市里,或许她也在等一个不套路的朋友。
